合肥:创新方式多措并举促进工业与技术改造投资
发布时间:2017-04-19 09:13:05 浏览:920
信息来源:技术改造处
近年来,合肥工业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财政支持手段,扩大有效投入,全市工业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合肥市完成工业投资2195亿元,同比增长13.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总量和增速均位于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其中,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351.2亿元,同比增长12.1%,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六成,达61.2%,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合肥市优异成绩的取得,既有机制健全、政策丰富的原因,也是方向明确、推动有力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策支持力度大
合肥市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手段,创新采用财政金融产品、基金、事后奖补、借转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一是奖补资金足。2016年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近8亿元支持工业发展,其中产业投资引导基金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奖补1.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贴息0.57亿元,两化融合、技术创新、专精特新、信息消费、节能减排等 2.1亿元。二是政策措施实。对列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在项目完工后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新引进项目可享受厂房和设备投资5%的奖补;技术改造项目最低可享受设备投资10%的奖补。对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技术改造项目,分整个工厂、整个车间、整条生产线三种类型,从项目完工投产下一年度起,连续5年,由市、县(市)区、开发区将财政贡献增量中实得财力,前3年分别按100%、80%、60%奖励企业,后2年均按50%奖励企业。通过“一降一升”加大对机器换人以及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一降”就是降低项目入库门槛,总投资从1000万元降为200万元;“一升”就是提高奖补比例,机器换人项目可享受设备投资12%的奖补,而智能化改造项目最高可享受设备投资20%的奖补。三是针对性强。针对绿色制造,对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在项目竣工后年节能量达到300吨(含300吨)标准煤以上的,按每吨标准煤200元给予奖励。针对融资租赁,鼓励“两化融合”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智能制造等融资租赁服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对年度为企业提供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的服务机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四是注重送智到企。开展技术改造对标诊断,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为企业开展诊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策划技术改造项目,实现精准投资。2016年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和中科大先研院三家中标单位,为全市72户企业开展了诊断,催生了一批效益非常高的技术改造项目,达到了帮助企业精准投资、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同时,通过该项活动82%的企业已经或计划与为其开展诊断的技术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了产学研用合作的渠道。
二、推进机制科学完善
2006年以来,合肥市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工业超常规发展的支持政策,逐渐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真正做到了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一是建立全市工业投资和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每月召集各县(市)区、开发区经信部门,深入分析经济运行、工业投资形势,针对经济运行、工业投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应对举措,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建立合肥市工业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动,合肥市2009年建立工业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发改、财政、国土、建委、环保、规划等12个市直部门,必要时组织水、电、气、热等要素保障单位,着力解决工业投资与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派单办理、限时销号等手段,逐一落实,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落实的时效性。三是建立市重点产业项目推进联席会议机制。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语音技术、公共安全及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超常规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合肥市2013年建立十大重点产业项目推进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下设10个推进小组,相关市领导任各产业推进小组组长,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房产局、农委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联席会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重研究、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等重要复杂问题,有效破解制约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技改投资方向明确
为做好顶层设计,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有效投入,2014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近年来在指导合肥市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积极应对新常态,2016年市政府编制印发了《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印发了《合肥市工业投资与技术改造导向目录》,进一步明确了合肥市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一是以智能化改造为重点突破口,将智能化改造项目设备投资奖补由10%-12%提高到最高20%,鼓励企业由普通改造向智能化改造转变,由单台套、局部的改造向整生产线、整车间乃至整工厂的改造转变。二是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将机器换人项目奖补投资门槛降为200万元,2016年28个“机器换人”项目进入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助力企业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三是实施整体优化升级,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围绕供应链等进行重组、整合、改造,实现装备技术、工艺标准、生产协作、物流配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一体化优化升级。
四、项目调度务实高效
合肥市多年来一直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谋划和推进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一是做好项目储备。2016年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部署,结合合肥市“十三五”规划深入摸排、谋划、储备了652项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079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28项,总投资9299亿元。二是开展项目入库。入库项目享受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政策,是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政策的核心,已成为合肥市招商引资的一张重要名片。自2010年以来,全市已实施13批、3300余个项目入库。2016年根据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技术改造入库项目的支持力度,共有386个技术改造项目入库,同比增加201个,总投资296.5亿元,同比增长92.8%。三是做好重大项目调度和服务。每年遴选一批投资强度大、牵动性强的项目进入“121”重大工业项目库,发挥市工业投资工作联席会议平台作用,强化项目调度和服务,及时掌握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项目早动工、快建设、早投产、早见效。2016年有44个项目入选“121”项目,项目总投资1636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344.9亿元,占全市完成工业投资总量的比重达到16%。
一、政策支持力度大
合肥市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手段,创新采用财政金融产品、基金、事后奖补、借转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一是奖补资金足。2016年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近8亿元支持工业发展,其中产业投资引导基金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奖补1.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贴息0.57亿元,两化融合、技术创新、专精特新、信息消费、节能减排等 2.1亿元。二是政策措施实。对列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在项目完工后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新引进项目可享受厂房和设备投资5%的奖补;技术改造项目最低可享受设备投资10%的奖补。对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技术改造项目,分整个工厂、整个车间、整条生产线三种类型,从项目完工投产下一年度起,连续5年,由市、县(市)区、开发区将财政贡献增量中实得财力,前3年分别按100%、80%、60%奖励企业,后2年均按50%奖励企业。通过“一降一升”加大对机器换人以及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一降”就是降低项目入库门槛,总投资从1000万元降为200万元;“一升”就是提高奖补比例,机器换人项目可享受设备投资12%的奖补,而智能化改造项目最高可享受设备投资20%的奖补。三是针对性强。针对绿色制造,对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在项目竣工后年节能量达到300吨(含300吨)标准煤以上的,按每吨标准煤200元给予奖励。针对融资租赁,鼓励“两化融合”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智能制造等融资租赁服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对年度为企业提供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的服务机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四是注重送智到企。开展技术改造对标诊断,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为企业开展诊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策划技术改造项目,实现精准投资。2016年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和中科大先研院三家中标单位,为全市72户企业开展了诊断,催生了一批效益非常高的技术改造项目,达到了帮助企业精准投资、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同时,通过该项活动82%的企业已经或计划与为其开展诊断的技术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了产学研用合作的渠道。
二、推进机制科学完善
2006年以来,合肥市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工业超常规发展的支持政策,逐渐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真正做到了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一是建立全市工业投资和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每月召集各县(市)区、开发区经信部门,深入分析经济运行、工业投资形势,针对经济运行、工业投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应对举措,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建立合肥市工业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动,合肥市2009年建立工业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发改、财政、国土、建委、环保、规划等12个市直部门,必要时组织水、电、气、热等要素保障单位,着力解决工业投资与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派单办理、限时销号等手段,逐一落实,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落实的时效性。三是建立市重点产业项目推进联席会议机制。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语音技术、公共安全及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超常规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合肥市2013年建立十大重点产业项目推进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下设10个推进小组,相关市领导任各产业推进小组组长,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房产局、农委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联席会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重研究、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等重要复杂问题,有效破解制约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技改投资方向明确
为做好顶层设计,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有效投入,2014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近年来在指导合肥市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积极应对新常态,2016年市政府编制印发了《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印发了《合肥市工业投资与技术改造导向目录》,进一步明确了合肥市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一是以智能化改造为重点突破口,将智能化改造项目设备投资奖补由10%-12%提高到最高20%,鼓励企业由普通改造向智能化改造转变,由单台套、局部的改造向整生产线、整车间乃至整工厂的改造转变。二是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将机器换人项目奖补投资门槛降为200万元,2016年28个“机器换人”项目进入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助力企业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三是实施整体优化升级,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围绕供应链等进行重组、整合、改造,实现装备技术、工艺标准、生产协作、物流配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一体化优化升级。
四、项目调度务实高效
合肥市多年来一直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谋划和推进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一是做好项目储备。2016年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部署,结合合肥市“十三五”规划深入摸排、谋划、储备了652项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079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28项,总投资9299亿元。二是开展项目入库。入库项目享受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政策,是合肥市新型工业化政策的核心,已成为合肥市招商引资的一张重要名片。自2010年以来,全市已实施13批、3300余个项目入库。2016年根据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技术改造入库项目的支持力度,共有386个技术改造项目入库,同比增加201个,总投资296.5亿元,同比增长92.8%。三是做好重大项目调度和服务。每年遴选一批投资强度大、牵动性强的项目进入“121”重大工业项目库,发挥市工业投资工作联席会议平台作用,强化项目调度和服务,及时掌握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项目早动工、快建设、早投产、早见效。2016年有44个项目入选“121”项目,项目总投资1636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344.9亿元,占全市完成工业投资总量的比重达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