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重点锁定装备领域
发布时间:2024-02-27 11:38:25 浏览:326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23年末修订发布的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以下简称《目录》)将在202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
该《目录》2024年本共有条目1005条,其中鼓励类352条、限制类231条、淘汰类422条。与五年前发布的上一版相比,鼓励类新增类别重点锁定在装备领域,其中包括“智能制造”“农业机械装备”“数控机床”等行业大类及相关领域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的条目。
本轮修订的政策导向聚焦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新型电力系统更被重视
《目录》与上一版相比鼓励类型有所减少。原电力“28条”合并为“7条”,但从分类表述的具体内容来看,实际涉及到的技术工程增多且变得更细。
此次《目录》提出鼓励大型发电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包括单机容量80万千瓦及以上混流式水力发电设备,单机容量35万千瓦及以上抽水蓄能、5万千瓦及以上贯流式和10万千瓦及以上冲击式水力发电设备及其关键配套辅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发电机保护断路器、泵、阀等关32键配套辅机、部
件,燃气轮机关键部件;三代、四代核电设备及关键部件,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堆设备及关键部件;海洋能发电设备。
《目录》中提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及装备成为电力装备中发展的重点,其中包括±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输变电,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变电,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分布式智能电网(含微电网)技术推广应用。
储能技术方面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氢(氨)储能、热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及应用。长时储能技术有,水力发电中低温水恢复措施工程、过鱼措施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乏风瓦斯发电技术及开发利用,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设备,生物质热电联产。
《目录》还鼓励继续发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抽水蓄能电站、大型电站及大电网变电站集约化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开发与应用,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电网改造与建设,增量配电网建设,边境及国家大电网未覆盖的地区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建设,输变电、配电节能、降损、环保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
煤电技术及装备领域方面,《目录》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单机 60万千瓦及以上,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保障电力安全的支撑性煤电项目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煤电项目;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等项目。此外,加强火力发电低碳节能改造。
新能源产业在《目录》中集中锁定在风电、太阳能及生物质发展领域。
整机装备鼓励高技术含量产品
鼓励工程机械行业领域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柴油大型机械的电气化改造部件、动力换挡变速箱、湿式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力变矩器,压力25兆帕以上液压马达、泵、控制阀和油缸,动力机械电液控制系统、大型动力机械高精度数字液压件及系统、高频响智能化气动元件及系统;12000米及以上深井钻机、极地钻机、高位移性深井沙漠钻机、沼泽难进入区域用钻机、海洋钻机,以及撬毛台车、天井钻机等成套设备。
鼓励关键轴承领域重载及轻量化技术的研发。其中包括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轴承,轴重 23吨及以上大轴重重载铁路货车轴承,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轴承,使用寿命240万公里以上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等多项产品。
大型石化装备领域鼓励项目包括乙烯裂解三机,40万吨级(聚丙烯等)挤压造粒机组,50万吨级合成气、氨、氧压缩机等关键设备。
农业机械装备鼓励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鼓励产品包括,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丘陵山区用拖拉机,水田拖拉机,丘陵山地多用途动力平台,油电混合动力拖拉机,新能源拖拉机,高效低排放智能农用柴油机,非道路移动机械后处理系统,重载变速箱和驱动桥,动力换挡变速箱。
在高端数控金属切削机床领域《目录》特别提出鼓励5轴联动加工机床,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多工艺复合、柔性加工机床,高端数控金属成形机床。
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人员表示,《目录》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转变。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先进产能比例,有效扩大优质供给。依法依规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引擎。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提高粮食、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能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