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机械行业联合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直报系统

文件汇编

《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建议》发布

发布时间:2016-07-11 11:05:42  浏览:3325




信息来源:中国机械管理网

【编者按】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七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于日前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关于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这是整个机械行业在“十三五”时期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新的指导性纲领文件。

机械行业历来重视企业管理,《机械工业“十二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有效地推动了机械企业强化管理、转型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实力,为保障行业平稳运行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行业运行持续承压的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十三五”企业管理规划的出台,必将对广大机械企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调整结构提质增效,努力达成“十三五”各项预定目标,发挥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现经授权,《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在中国机械管理网全文发布,以供业界学习、研究和参考。


关于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提供机械装备与服务的任务,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建设的加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提升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举足轻重。

第一部分:“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形势展望

一、企业管理转型提升,保障行业平稳发展

(一)“十二五”期间行业经济持续得到发展,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2015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8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6万亿元,行业经济总体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回落。“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主要指标增速持续下行。随着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阶段转变,机械工业的发展已进入增长更趋平缓的新时期。

机械工业企业中,出现不同规模企业分化加强的趋势。中小企业运营发展压力加大,部分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下降、销售额增长缓慢。行业内大型企业相对处于优势地位,2015年,我国机械工业500强单个企业最高收入由2011年的6097亿元上升到11614亿元;50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59431亿元提升为80735亿元;利润总额由2011年的4831亿元升至6986亿元;进入世界机械500强的中国企业由2011年的81家(大陆企业71家)增加到104家(大陆企业92家)。

但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仍然增长缓慢,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增长水平低于同期销售额的增长水平。

(二)“十二五”期间,机械企业积极提升管理水平,取得丰硕成果

“十二五”期间,面对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机械企业积极推进改革与管理优化,从企业结构调整、资产结构优化、技术研发投入多角度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第一,企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等新尝试不断推进。很多企业积极构建混合所有制的产权结构,并由此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激励约束并重的运行机制;还有一些企业面向海内外市场招聘公司总经理,迈出了全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步伐。另一方面,行业内企业积极进行资产结构调整。机械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购活动活跃,各类型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对经营业务及时进行调整,通过企业资产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第二,生产质量管理方面。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推行着精益生产,基本上形成了5s管理,生产流程得到逐步优化;很多企业能够按照标准和维修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障安全生产;企业比较重视装备的技术提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自动化程度。质量管理也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多数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关注产品的检测与质量改善活动,并通过控制供应商产品质量、加强客户沟通、建立质量激励机制等举措加强企业质量管控。

第三,技术投入方面。近年来,机械行业技术投入比率总体保持增加态势,大型企业在投入比率上多于中小型企业,但从趋势上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小企业的技术投入比率同大型企业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等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国际市场上打造了一批有品牌、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中小企业中也出现了一批“专、精、特、新”的示范性企业。

第四,企业管理得到普遍重视。加强企业管理、通过管理提升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思想,得到了行业内企业的普遍认同。不同规模的企业纷纷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加强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型、小型企业的管理重点仍然集中在产品研发、营销管理、精益生产、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大型集团公司则将关注点延伸至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和间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知识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环节。对企业管理的重视,成为了企业管理者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

通过优化调整,机械制造企业总体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工作,机械工业企业对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也普遍进行了加强管理的各类行动措施,企业管理的作用日益显现,取得了极大成果。尤其大中型企业具有更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更多的资源投入,管理水平相对较高、提升速度加快。

(三)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

取得丰厚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行业内部分企业的管理体系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对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发挥作用不到位,存在流于表面的现象;由于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管理效果不明显,企业管理的效益和质量亟待加强。

第一,战略管理体系有待健全。目前国内制造业企业大多注重战术层面的竞争和管理,而忽略战略层面的竞争和管理。在实践中,过于强调具体产品竞争、具体区域拓展,忽视产业链竞争和全局化布局。而在战略制定和落实方面,部分企业存在“战略同质化”现象导致难以落实,或未建立战略执行的保障和监督机制,企业战略没有发挥对企业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的导向作用。

第二,管控能力提升迫在眉睫。大型企业的集团化管理,需要在集团战略、集团资源、集团组织、集团供应链、集团品牌等方面形成顶层设计,发挥集团的能量。在多产业大型集团企业中,部分企业面对各重点管理领域和管理环节的管理手段不足,没有建立起与多产业大型集团地位相匹配的管理体系,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企业运营效率不高的局面。

第三,“大质量”运营管理薄弱,对“大质量”观念认识不足。在运营管理上,机械行业部分企业将质量管理固化在产品质量的狭义定义上,但并没有将质量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式贯穿于市场调研、开发设计、工艺策划、采购、生产制造、安装与交付、售后服务等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之中。在实施方面,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全员参与、层层把关的卓越精益“大管理”体系,企业管理没有成为企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的突破口。

第四,企业软实力发展不足。机械行业部分企业在提升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多注重产品质量管理、组织建设,对于影响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软实力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品牌、企业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缺少有效的风险管控制度;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需与时俱进,人才结构、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

二、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新的特点,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一)宏观经济的“五新变化”,企业发展环境改变

1、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GDP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向创新驱动转向等三大特征。经济“新常态”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2、国企改革的“新局面”

在经济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推进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总体看,新一轮改革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国资国企双层改革,实行企业功能分类管理,发展多元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包括,建立混合所有制,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健全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等。

3、两化融合的“新工业”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要点包括“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而智能制造和循环经济将是新型工业化的两条重要标准与内涵。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机械工业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将极大改变机械工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

4、国内区域的“新战略”

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国家陆续制定出“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等三大战略。以三大战略为“三个支撑带”,建立起沟通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四大板块”的战略组合,将形成国内区域经济组合发展的新局面。

5、海外经济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机械行业的“四个转变”,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规划中要求实现机械工业的新型化转型,必须坚持实施四大转变,即“创新驱动转变、竞争优势转变、服务制造转变和绿色制造转变”。

1、创新驱动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世界范围内制造业产业格局产生了巨大改变;传统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机械工业企业必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还要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与机械制造行业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机械工业”等新模式,推动机械企业的转型升级。

2、竞争优势转变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人力资源成本和资源成本不断加大,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固定资产投入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种发展模式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机械工业企业应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不断增强制造业主体创新动力。

3、服务制造转变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单纯“生产-销售”的运营模式,已经无法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也不利于企业整体收益的提升。

在这种背景下,要求企业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生产-销售”的运营模式不断拓展,将企业的盈利点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建立起以增值服务和全寿命周期服务为核心的、综合解决方案式的、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模式,实现企业价值和客户价值的双提升。

4、绿色制造转变

伴随着资源压力和环境保护压力的不断加大,机械企业过去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粗放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在生产技术上,行业发展趋势要求企业综合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提升生产流程管控,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的单位功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完成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的转变,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推进绿色制造,还要大力发展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材料和绿色能源等,进而生产出具有绿色竞争力的绿色产品。

机械工业“创新驱动转变、竞争优势转变、服务制造转变和绿色制造转变”的四大转变,既集中体现行业发展趋势的转变,也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机械工业企业要坚持以创新为根本驱动,推动信息化进程,推动互联网对传统工业模式的改造;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将企业的盈利点延伸至价值链的后端,建立起以增值服务和全寿命周期服务为核心的业务体系;推进绿色制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最终改变传统机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优化机械企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结构,推动机械企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部分: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各次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为方向,以提升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系统为突破口,提高工业基础、综合集成能力和品牌竞争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三支队伍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共创现代化管理模式、众筹众包商业模式,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十三五”期间通过深化各项改革措施,转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把经济发展引向创新发展、平衡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轨道上。

规模以上企业结合行业环境变化,进一步提升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系统化能力和水平,完善自主创新长效机制,深化信息技术手段在管理上的应用程度,为提升行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500强企业要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充分借鉴国际优秀企业管理经验,优化战略动态管理,提升集团母合优势,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管理水平;中小型企业持续完善基础管理,结合企业特点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重点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在行业中的独特地位。

(三)工作方针

“十三五”期间,加强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工作方针是:市场导向,改管结合;创新驱动,共创共享;制造互联,两化融合;卓越精益,系统提升;一厂一策,个性发展。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企业战略管理

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落实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明确企业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等三大战略中的定位,积极加强企业战略的合理制定和切实落实。

1、深化结构调整战略

以企业现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为基础,深刻理解发展环境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调整和优化企业产业结构、业务结构和资本结构,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依据市场竞争态势和市场需求,完整分析企业产品体系和产业布局,对行业内产能过剩或盈利能力较低的产品进行剥离,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将企业资源更多的注入市场前景广阔、拥有竞争力的产品上来,不断开拓新兴产业,优化企业产业布局。

二是产品结构调整。努力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着力推行差异化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加大关键基础产品和高端产品的比重;逐步降低利润空间小、科技含量低的低端产品所占比重,将研发和生产的重点转移至富有市场竞争的产品之上。

三是区域结构调整。要全面分析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市场、原材料、人力成本和运输等因素,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产业合作和共享平台的作用。

2、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相关优秀的互联网平台,逐步实现网络资源的协同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在思想观念创新方面,重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创新的能力与实践视之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根本动力。(1)国际视野上,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管理软实力;(2)结合企业具体发展状态,制定互联网与机械工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

二是在技术创新内容方面,坚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1)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的研发生产,重点组织研发具有感知、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等智能核心装置;(2)积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3)积极推动“互联网+机械工业”工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并完善统一的工业互联网体系,融合机械工业相关人、财、物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

三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构建创新平台与鼓励机制,保障与推动企业创新。(1)坚持需求导向,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创新驱动重在人才驱动,把专业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企业人才梯队;(3)推动企业资源平台化、开放化,培育企业内部创客文化,激发员工创新精神。(4)完善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健全股权激励及薪酬分配制度,构建稳定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持续创新动力。

3、打造生产服务战略

实现机械企业向“服务制造转变”,发展机械工业服务体系,机械企业要改变单纯产品生产销售的运营模式,将盈利点扩展至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尤其注重挖掘利润空间更为广阔的价值链前后两端的赢利点。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构建将极大丰富企业的业务结构,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是研发先进制造技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实质是建立面向顾客需求的生产组织方式,这就需要企业从以产品供应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制造模式转变。以定制化、个性化的制造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集成制造系统和工作流控制系统的整体水平,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应用成熟的工业传感器和射频识别技术,逐步实现个性化批量制造,进而实现智能制造。

二是提升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水平。要求企业以质量保证、柔性生产、虚拟企业等管理手段为基础,提升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从制造环节控制产品服务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是构建知识管理体系。企业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基于知识资源平台构建基于产品设计知识、制造过程知识和顾客需求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不同流程内部隐性知识的识别、转化和显性知识的表达,以及相互之间基于开放的知识接口,实现不同业务流程和工艺流程的协作,知识库和利用互联网资源整合起来的企业知识云,都将作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可靠支撑。

四是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果。为了在服务型制造中实现企业与客户互动、产品与服务融合、全程化服务、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和网络协同等,必须有更高水平的信息化支持,需要对原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组与优化,建立制造服务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进行有效集成,进而建立一个包括产品销售与服务、采购与协同制造、综合信息管理、生产作业与控制、产品设计与管理、企业信息门户等子系统在内的协同制造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借助目前成熟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充分进行相关资源的整合,有效实现网络协同设计与制造,提高产品售后服务效率和效果,建立和运行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运维体系,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同时及时获取市场需求和意见,积极升级改造企业产品,在供给侧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要求。

4、构建生态发展战略

积极发展“生态圈”式协同发展战略,这要求企业将“全产业链经营”同“专业化经营”有机协调,并同上下游产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构建产业链“生态圈”式的合作网络,实现合作企业间的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一是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构建并优化企业“生态圈”式协同发展合作网络。引入大数据技术或竞争情报体系,对市场需求、行业动态和产业战略群落进行动态跟踪,发现业务合作机会,科学评估业务合作模式,有效促成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或投资并购,实现各战略群落企业的发展共赢。

二是建立起良性交流平台。“生态圈”式协同发展战略,需要同利益相关方(企业、研发机构等)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方面实现深度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的共享提高协同发展企业的整体市场敏感度,提升对市场变化的应对效率。

三是合理应用金融工具和物联网技术,构建“生态圈”内的供应链系统、金融支持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物流资源整合和供应链金融等金融工具,实现“生态圈”内部的效率最高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提升“生态圈”整体综合竞争能力。

四是在产业园区等地理条件下,通过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使用的方式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建立相关经济产业带和关联配套制造业经济带,利用区域优势,实现整零配套,主副对接,抱团发展,集团采购,达到节省资源、降低成本的目的。

5、强化“走出去”战略

鼓励“全产业链出口”、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通过“全产业链出口”,增加产品之外服务性业务的营收能力,并借此同客户展开长期合作,实现长期稳定收入来源;通过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将企业优势与国外需求相结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增长新动力,为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机械工业企业要紧扣“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优势,因国因业因企施策,有力有序推进“走出去”战略;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灵活采取贸易、投资、园区建设、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对外合作水平;加强有效协同,探索联合出海,形成走出去合力;强化风险防控,确保稳健经营和资产安全;狠抓质量品牌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夯实“走出去战略”的人才基础。

6、注重企业战略动态管理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市场竞争烈度不断增加,个性化、差异化消费成为主流,这些都对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年或十数年保持一成不变的企业战略模式难以保证企业在面临市场变化时,能够做出正确决策。保持对企业战略的动态式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优秀企业,通过情景规划的方法来进行“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调整”的闭环动态管理。首先,通过网状思维形成对未来发展的情景分析,而非简单的线性判断;其次,通过战略-规划-计划预算的逐层分解机制,保障了战略目标的落地实现;最后,将年度资本性支出与战略规划有机结合,科学评估投资项目和机会,合理投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配合实现战略转型、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

(二)升级企业管控模式

进一步利用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企业升级管控模式,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1、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是进一步释放企业竞争力的改革路径,国有机械企业要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机会、打开国企改革的新局面,在战略性投资引进,核心人才激励,资本市场利用等方面,利用资本结构完善来推动公司实力的整体提高。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业要真正实现出资人主体到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混合所有制企业要真正做到产生实际效用的公司治理,牵制与效率平衡;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科学评聘经营层,防止内部人控制;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吸收各种产权体制的优势,防止各种体制缺陷的传染;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形成长效人才吸引力,利用和创造长期激励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与国有资本管理目标保持一致。

在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整理并吸收国企改革中的已有经验、教训,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情况下,积极探索适合企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还要充分借鉴国际优秀企业集团的经验,分析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对象、程度和改革脉络,在此基础上需根据企业整体竞争力要求,进行取舍,避免一刀切、照搬套用等情况出现。

2、深化现代企业制度

在已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一是广泛推动股份制改造。除特殊行业企业外,其他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规范上市、整体上市、中外合资、产权置换、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进行股份制改造,构建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

二是明确区分企业资产的实物边界和价值边界,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将企业真正打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载体。建立健全公司制度,即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有效运转。

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除产权和公司制度外,构建企业绩效考核、组织结构、财务制度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活力。

四是要积极进行企业组织架构的高效化改革。在综合分析企业管理和运营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力求通过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改变企业原有的机构冗杂、权责不明、人浮于事的弊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

3、升级集团管控能力

伴随着我国机械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中国机械工业大企业从百亿级企业向五百亿级和千亿级升级。多产业布局的大型集团的管控能力和管控效果,成为影响集团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单体企业相比,集团总部管控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需求。集团总部的持续发展依靠的是资本、业务和组织三位一体的组合及其动态调整的竞争力,以实现集团化管控升级。首先,资本结构方面,通过多层投资,借助资本杠杆,适度有效的进行资本扩张;同时平衡资本安全,保证合理的资本结构构成,聚焦主业发展,不断提升资本回报。其次,业务结构方面,集团要选择协同支持的业务组合,业务的行业吸引力要比较强,从而提高组合收益,业务周期长短结合,从而平衡收益。最后,组织结构方面,合理发展组织规模,有效优化组织结构,形成组织的横向和纵向联结,提升集团整体凝聚力,体现集团总部“中枢神经”的效用,保证集团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全球知名企业的竞争已经由“竞争优势”转变升级为“母合优势”。要实现多产业集团的发展,需要在集团总部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母合优势”,使集团各业务机构能够创造比其独立发展更大的价值,实现1+1>2的结果。提升集团总部创造价值的能力,要从业务单元特征、总部特征和总部创造价值方式三方面匹配分析,发现价值创造的改进点,不断提升总部价值创造能力。

4、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推进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国有企业方面,努力构建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的管理体系,从而优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根基”。建立起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完全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效制衡的高效运转机制,并通过职业经理人制度,增强企业活力,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企业市场化运营。

建立构成职业经理人制度,制定职业经理人选拔的依据、标准和方式,“制定职业经理人培训开发与职业发展计划,设计职业经理人队伍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

(三)推动运营管理优化

在企业的运营的过程中,将“大质量”和卓越精益的管理理念贯穿企业的整个运营活动之中,以“互联网+”为手段,优化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1、深入推进精益生产

深化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的优化和改造,通过在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持续优化,使企业生产系统和管理体系能够保持良好的市场适应、应激优化能力,并能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的最优化管理和持续提升。

一是要求企业员工加强精益生产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化对该体系的理解程度,紧密结合企业自身运营发展特点和生产模式要求,制定出符合企业运营管理要求的生产组织体系。

二是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5S”现场管理,“QC”质量控制和“6σ”系统优化等为参考,制定清晰的管理方针、目标和计划;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主要内容,完善长效的班组管理机制;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全面推行精益生产方式。

三是将精益生产方式贯穿于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协作配套、营销网络以及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企业完整的生产组织体系和生产方式,综合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2、提升质量安全管理

在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之中,产品质量直接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安全生产则是企业赖以正常运营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时刻不可懈怠。

一是质量控制方面,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国家许可证规定和强制性标准为导向和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合格,推进质量认证、标准符合性认证和新产品鉴定;建立健全全员、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加强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储运、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积极采用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和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推进产品质量提升;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持续提升产品质量。

二是安全生产方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将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看作是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减少各类伤害事故与职业病,消除作业风险与职业危害;建立健全各项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加大安全投入,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将质量保证、安全生产等内容纳入员工培训和考评体系之中,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升全体员工质量和安全意识,使产品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

3、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

通过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逐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企业应变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全面促进和保障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一是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将企业的人、财、物全部纳入预算,强化预算全过程控制和刚性约束。

二是建立企业成本管理制度,通过强化定额和对标管理,合理界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限制和监督各项成本支出、加强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成本控制。强化成本核算,开展成本动因分析和成本预测,加强重点环节和领域的成本控制。

三是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提升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加强资金规划,集中调控资金,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款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财务成本。

4、集约管理资源能源

积极推进企业物料、能源的管理和有效利用,进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一是加强企业生产原材料的精细化管理,完善领用、仓储、回收等各项管理制度,有效降低消耗。

二是将能源管理的对象拓展至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资源能源的计量、检测和统计,合理推进企业节能降耗。

三是积极利用先进适用的节能减耗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废气、废渣和废液等生产末端废弃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5、升级信息技术管理

近年来,各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将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在“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五层信息化”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理论,主要包括个人信息化、制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远程信息化和产品信息化五个层次,分别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系统。目前,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信息化主要处于远程信息化层面,而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大多处于前三层的构建或完善过程之中。

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应首先构建或完善企业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通过OA系统等个人信息化层面的构建,来实现信息在每个员工之间的高效、快速、即时流转,推动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效率提升,为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应用奠定基础。已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企业应着力实现制造信息化,通过将产品开发、制造和经营的全过程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强化物料管理,有效执行操作控制自动化系统,达到产品质量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有一定信息化基础、处于管理信息化层次的企业,应依据信息化程度,充分和吸收先进企业的经验成果,选用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应用模型,如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和经理支持系统ESS等。通过将业务过程数字化,利用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相关员工,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便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应充分认识国际范围内信息化进程,不断提升自身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目前,发达国家在远程信息化已经积累的大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多种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远程信息化解决方案;在产品信息化方面也开始进行探索和尝试。我国机械企业应积极学习现有先进经验,提升现有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正是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起步阶段,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在机械工业的深入应用,中国工业特色的互联网平台逐渐兴起,通过这些典型工业互联网的平台推动作用,企业借助原有的信息化技术和现有成熟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弯道超车,迅速开展远程信息化和产品信息化的实践和探索,逐步深化应用,统合行业资源和既有产品、装备信息资源,统一平台,协同制造,建立行业优势、区域优势、配套优势、产品优势,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利用统一的互联网平台建立起云端数据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低成本拓展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掌握第一手信息,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四)关注软实力的提升

注重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是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1、塑造维护企业品牌

品牌的经营管理也是一个长期维护的过程。只有以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可信度为切入点,并以完善品牌美誉度为指数,以提高品牌忠诚度为目标,扎扎实实培育品牌,才能使企业品牌健康稳步地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明确企业的产品定位,在差异化产品的基础之上,差异化品牌才能得以实现。差异化的关键是创新,具体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能够为用户创造重要的“新差异”,通过拉开与同类产品的性能差距,从而实现差异化,技术差异的优势在于在短时间内很难被模仿;价值差异的建立,需要企业进行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从而生产出符合客户差异化需求的产品,形成品牌效应。

品牌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产品建设、品牌培育、独特的宣传策略、分销渠道建设和在细分市场塑造和推广品牌等环节或方面。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时间、多纬度的综合过程,需要在上述各要点的综合推动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品牌传播方面,要求各行业机械企业在对自身产品和客户群的综合分析上,通过媒体广告、产品推荐会、事件宣传等方式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2、建设三支人才队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团队的支撑。人才结构方面,就行业特点来看,机械企业应重点培养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制度机制方面,应通过打造招聘选拔体系、职业发展体系、薪酬福利体系等多种体系和完整的管理平台系统,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具体来看,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企业现阶段及未来的人才需求,规范人力规划和选聘管理,根据战略目标构建人员梯队,以“唯能”、“唯德”为标准从内外部吸收提拔适合人才。

二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三支人才队伍。强化岗位体系建设,分别设计适合不同人才发展的职业路径;将岗位晋升与个人业绩和能力素质水平有机结合,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三是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以业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与实施,对企业骨干人才尝试开展包括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在内的多种激励方式。

第四,完善培训管理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立企业大学,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创造企业持续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

3、发挥企业文化作用

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起着积极作用,企业竞争实质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整个发展历程。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最终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五)增值企业社会价值

增值企业社会价值、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企业获得良好发展条件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实现向“绿色制造”转变的必然要求。

1、打造环境友好企业

切实落实国家节能环保相关政策法规,降低企业发展能耗、降低企业废弃物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企业加强管理、实现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是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二是加快对高消耗、高排放的机械企业的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三是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解决企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冲突、保持社会关系和谐和经济秩序稳定。企业的管理者应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要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社会的贡献。

一是要求企业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完成所有的合同义务,带头诚信经营,合法经营。

二是注重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包括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职工权益,对供应商和销售商诚实守信,保证投资者利益,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是支持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热心慈善事业,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环保和军民共建等社会公益活动。

四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工程

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工程,是结合机械行业企业所面临的新经济环境和《中国制造2025》,为确保完成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重点工作任务,实施的重点工程。

(一)深入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示范工程

机械工业“现代化企业管理示范工程”,是国务院清理评比达标表彰办公室公布的中央机关各单位评比表彰保留项目之一,是经批准由中机企协具体实施,推动行业企业管理上台阶的重要载体,是机械行业坚持多年不断创新发展,推动全行业企业管理进步的品牌工程。

以评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企业”、“管理进步示范和现代化管理企业”的活动为载体,打造机械行业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示范梯队;以表彰优秀企业管理工作者为载体,以衡量管理工作业绩为主要标准,以工作在一线的专职企管工作者为对象,遴选优秀车间主任、优秀企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授予称号,给予表彰并重点宣传。

在评定的过程中,合理选择对标企业、精准对标分析、推进整改落实、衔接绩效、反馈执行。同时,帮助企业构建对标保障体系,形成常态工作机制,推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示范工程继续坚持企业自主申报、质量第一、评定和遴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还要注重评价工作与管理咨询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力表彰、宣传和推介示范典型,实现在评价企业的同时带动行业整体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工作目的。

(二)持续打造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工程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工程”以坚持实施20余年的《中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发布办法》为基础,以发现、总结、提炼、评审、宣传、推广为工作流程,以实践检验、实施效果突出为主要评价标准。

探索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探索汇聚资源,推进分享经济的发展,搭建众筹众包、众智众创、众志众扶等事业平台。拓展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实现大型企业的转型升级;

创新成果推广工程的各项管理创新成果将从多种渠道在机械行业中进行推广,为企业不断提供可学习的创新案例、可供借鉴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举措。

(三)重点推动中小企业管理提升工程

目前中小企业已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振兴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积累不足、技术研发实力不足和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多呈现要素驱动的基本特征,因此,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的任务十分繁重。

为此,重点推动中小企业管理提升工程,要大力加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工作,指导其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掌握关键技术,坚持培育自主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工信部中小企业司批准的国家机械工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培训、金融、信息)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转型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支持;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工信部开展的“向中小企业送咨询服务”工程,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咨询机构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选择部分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集群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现场指导和管理诊断,帮助中小企业制定一厂一策的管理改进措施;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业集群。

(四)深入拓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

中机企协应发挥综合性专业管理组织的作用,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要发挥与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合署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各行业协会和各省市地方协会为依托,广泛组织业内外专家、学者和管理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政策法律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

一要持续推进500强研究工作。持续追踪中国机械500强企业和世界机械500强企业的经营数据、发展趋势、战略调整和管理现状,并通过深入分析,为客户企业把握机械工业发展趋势、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案例支撑。

二要推进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依托资源优势和对国内外机械企业的持续研究,中机企协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和案例,掌握了行业内企业管理发展状况及所遇到的普遍问题,通过对机械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行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战略咨询服务。

三要建立综合咨询服务体系。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打造服务平台,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咨询理论,如情景规划理论、竞争情报理论、集团管控理论等,努力在企业发展战略、投资管理、技术创新、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资本运营、并购重组、企业信息化以及精益生产方式等方面做好咨询和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具有权威性的企业管理咨询专家队伍和咨询服务组织网络。

(五)切实推进两化融合服务工作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坚持两化融合,是机械企业进行创新驱动转变、竞争优势转变的基本途径,也是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一是加大与信息技术企业、通讯技术企业、软件服务企业的合作力度,利用其先进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云计算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协同设计与制造体系、远程运维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设备资源平台体系等,为行业企业提供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二是依托工信部批准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服务机构,对重点企业进行长期跟踪和指导,及时掌握信息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技术和培训帮助;构建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积极开展两化融合水平量化评估,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给予评估与科学引导。

三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制造业+互联网”。在分析企业实际情况与优化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革新的优良契机,借助互联网软件和网络设备,对企业价值链各有效环节进行合理“互联网+”式升级,不断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拓展企业内外部渠道。

四是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将两化融合复合型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弥补人才缺失的不足;设立一批以主导产业骨干企业为依托的两化深度融合人才实训基地和以第三方培训机构为依托的两化深度融合专业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各级干部、企业家、企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

五是注重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精神,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依托相关机构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

(六)积极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制定企业人才战略,积极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满足企业当前发展模式转型和未来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

搭建企业管理培训平台。综合把握企业中高管理层者、企业员工在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方面的提升需求,充分利用各渠道师资资源,如高校管理学者、业内外专家和优秀管理工作者等,搭建企业管理综合培训平台,以平台为媒介,促进企业间、企业同专家学者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机械企业等转型升级。

重视企业管理阶梯团队的建设,加大对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快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管理能力提升工作,在管理层中定期开展企业管理理论和优秀企业管理经验学习班;推动“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推广辅导、TWI基层培训等多种培训,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将公开选聘和自身培养相结合,加快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效率。

重视企业技术工人梯队的建设,培育一支由初、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组成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管理技能型的技术工人队伍;建立企业多层次人才库,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继续深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国家机械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切实实施机械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组织机械人才外派培训、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技术人才综合能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活动,激发技术人才的主管积极性。

要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和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实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分类考核、分别评价、公正科学、效绩优先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经营业绩考核为依据,以岗位绩效工资为基础,短期薪酬分配与中长期激励有机结合,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新型薪酬激励制度。

首 页 | 联合会工作 | 行业资讯 | 科技创新 | 政策法规 | 企业动态 | 教育培训 | 产品信息 | 行业统计 | 咨询服务 | 展会信息 | 机械通讯 | 通知公告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安徽省机械行业联合会 邮箱:18505650936@163.com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皖ICP备19020370号-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636号(东陈岗建行3楼); 邮编:230041

联系电话:0551-62679142  62673353  技术支持:一浪网络